我们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约1500名20-45岁的受访者,并进行了40次深度访谈,覆盖了一线城市(如北京、广州)、新一线城市(如杭州)和其他城市。我们的指标包括包养现象的认知度、尝试率、满意度、风险感知、关系稳定度、边界清晰度和退出成本。
在总体样本中,包养现象的认知度达到85%,但尝试率仅为25%。满意度方面,全国平均为58%,反映出包养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许多受访者提到,包养关系的满意度不仅取决于物质支持,还受情感交流和双方期望的匹配度影响。
深圳和成都的尝试率和满意度分别为30%±3%和62%±3%,以及25%±2%和58%±3%,作为参照,显示出不同城市的独特包养文化。

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对包养现象的态度和行为有所不同。20-30岁的年轻群体尝试率较高,达到35%,而30-45岁的群体则更关注关系的稳定性和边界清晰度。职业节奏快的群体(如金融、科技行业)更倾向于尝试包养关系,但满意度相对较低。
包养关系的建立通常始于线上平台的接触,之后通过多次沟通和见面逐渐建立信任。许多受访者提到,包养关系的初期阶段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知,但随着时间推移,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稳定。

包养关系中的风险主要包括情感纠葛、经济依赖和社会舆论压力。边界清晰度是维持关系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,许多受访者强调了明确沟通和设定界限的重要性。退出成本也是一项重要指标,约30%的受访者表示一旦进入包养关系,退出成本较高。
在包养关系中,每个人都在寻找平衡,只是有的人找得更久。很多关系的崩溃,不是因为坏,而是因为没人沟通。如果那天我多问一句,也许故事会不一样。希望这些数据和洞察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包养关系。